壮丽70年,奋斗新时代---上高县城横跨锦江的桥

在上高县城锦江河畔,一眼望去,映入眼帘的除了两岸美丽的风景,最醒目的要数那一座座石桥。10年间,上高县在锦江县城段先后架起了7座大桥。锦江河上的每一座桥,都像一座丰碑,记录着这座城市过往的来龙去脉,诉说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,推动着城市发展的脚步。

上高河流密布、水系发达,锦江河从上高城区穿城而过,千百年来奔流不息,水流静静的滋养着上高儿女,但河流也像一道道天然的屏障,隔绝着大河南北的交流。在1935年以前,要渡过锦江河只能靠浮桥和渡船,浮桥桥面很低,离水面很近,要是遇到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的时候,行人过桥成了一件较危险的事情。1935年12月24日,历时6年的上高第一座跨江大桥——青阳桥剪彩通车,在上高桥故事中,她是最长辈的,这是上高有史以来修建的最大料石拱桥,开上高建桥史的先例。71岁王汉生老人是土生土长的上高人,见证了“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”,谈起建桥起那段时光他记忆犹新:“那时要到县城办事全靠这座沟通两岸的老石桥了。”

在解放战争中,青阳桥被日军飞机炸毁北岸第一拱,后来被洪水冲毁,修建一座沟通县城南北的新大桥便成了当务之急。1971年、1981年,在青阳桥遗址上游,新建的上高大桥、敖阳大桥分别竣工通车,这两座新桥由钢筋混凝土建成,更加坚固。桥高12米,桥的两侧均设有栏杆,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。自此上高城南、城北两个路网连成一体,两岸来往变得更为便捷、频繁。

“一直到改革开放初,锦江河两岸的沟通主要靠着上高大桥和敖阳大桥。但是对于生活在锦江河东侧的塔下田北村的百姓来说,要过桥还要绕远路。”李忠民老人回忆起80年代初期的情形。为适应锦江沿河居民的需要,镜山大桥、锦江大桥也相继建成通车。

近十年来,上高桥梁建设数量之众、规模之大、技术之新、桥型之美,都一直在自我超越。一时间,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桥型不断涌现……

进入新世纪,新建青阳大桥被列为政府民心工程,2009年,总投资2200余万的斜拉式现代钢混石桥——青阳大桥开始建设,那时两岸还是一片荒地,胜利路以东还没有修路,还是一片待开发。2012年,青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,大桥拉通了锦丰路网通往320国道交通干线,提高了城南片区与新城区间车辆的通行能力。如今,青阳桥头两岸已经高楼林立,胜利东路直达大观塔下,滨江公园、滨江绿化横嵌其中。“青阳大桥修好以后,现在公交车站都在我们这边,交通方便了,我们的生意比之前好多了也赚钱了”市民李和平高兴地竖起大拇指,“修桥必须是要点赞的,现在我一辆车,我儿子一辆车,出门方便,生活越来越好了。”

2016年,上高大桥拆除重建,总投资8000万的上下双层结构的新上高大桥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锦江之上。上层桥跨越锦江两岸河堤,上跨胜利路和沿江路,最后终于敖山大道。拉开了县城“一江两岸”发展序幕,成为中心城区内外联通快速通道的重要纽带。“上高大桥重修通车后,这里几乎没有出现过堵车的现象。”李成东从事交通警察工作已经有30年了,如今负责老城区片区,“对于我们交警而言,车流通畅了,道路指挥就容易了。”

“桥越来越宽,越来越美,路越来越通畅,这么多年发展确实变化很大。”况卫国在外打工多年,如今回到上高安了家,以前况卫国所在的村子到县城来回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,石湖大桥通车后,况卫国从村里到县城另一边的厂里上班只需十几分钟,“有桥后去县城再也不用绕很远的路程了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,我们也不愿意再远走他乡到外面去打工了!”2016年,总投资3400万元的石湖大桥正式竣工通车,建成后不仅给石湖村和朱桥村的村民出行带来了方便,还带动了两村的经济发展。

2017年,锦阳新区和城东片区又传来好消息,锦阳大桥、团结大桥相继开工建设。2018年总投资650余万的凌江大桥建成通车,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上高城市路网结构,可以很好地分流城区过境车辆,市区向东扩展,拉大了县城发展框架。

2018年初,在宣化路与解放路之间敖阳大桥原址上开工新建上高廊桥,总投资3亿元的廊桥在满足通行的基础上,采用路桥结合的方式,廊桥高24米,设置双向车道4个,非机动车道2个,集商业、休闲、观光于一体,对节约土地资源、提升城市品位、发展旅游产业均有着极大促进作用。

每次经过锦江河,总忍不住放慢车速,白天看看高耸的大观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雄伟;夜晚,亮化的灯管将桥体变成了一场灯光秀。放进时代的背景中,就会更加明白它们的建设因何如此“迫不及待”。架起的一座座桥梁拉大了主城区框架,跨河新干线的进一步打通,上高南北融合发展又将进入新的阶段。

10年间,城区路网桑海桑田,在繁忙的城市道路中架起桥梁,不仅是交通方式的创新,更是现代生活的智慧。从青阳大桥到上高廊桥,一座座的现代化桥梁横跨河流两岸,七座大桥见证着时代的变迁,见证着老百姓出行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见证的是经济发展的上高速度,更见证着建国七十周年上高县的发展足迹。

10年间,桥由历史深处的交通要道,早已变成了上高的地标、文化的符号、文旅的前沿,也真正造福了一方百姓。


作者: 卢婷

单位:县委宣传部

编辑:谭敏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