碧绿的水,翠绿的树,淡淡的云,一阵微风拂过,阵阵香气沁人心脾,池塘中横卷着的嫩绿小叶偷偷地钻了出来,咧着嘴微笑着的荷花,与荷叶粉绿相衬显得格外美丽……。置身于上甘山林场,满眼的绿色,常常会让人的心灵进入一种忘我境界。上甘山林场她就像一个沉醉于宁静花事的女子,婀娜娉婷,独坐恬谧的天地,纤纤指尖弹奏一首首动人的乐章,泛起清婉的韵律,流淌着生命中那份千回百转的璀璨。
书一部风雨同舟的创业史
上甘山林场始建于1955年冬,为省属林场,场部设在上甘寺。命名时,考虑到林场是与山打交道的,就把“寺”改成了“山”,取名国营江西省上甘山林场。
“没有住处搭草棚,没有电灯点桐油,逢山开路靠双手,遇水架桥风雨走。”老一辈林场工人说起那段艰辛的岁月,脸上仍洋溢着动人的自豪。林场成立之初,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人,在这里垦山造林,开启了林场的创业史。林场没水、没电,路边茅草齐腰,山上荆棘丛生,职工被统一安排在林场的工棚内,铺层稻草打地铺,大冬天四面进风,不得不晚上在里面生一个小灶火取暖过冬。因为条件艰苦,也有职工不愿留在林区,选择回家种田养菜,可是还有那么一批务林人,他们甘愿扎根鸟坑、岭脚下、白泥石、干竹窝等偏远山区,面对住岩洞、攀崖跳涧、爬山涉水、餐风宿露等艰苦环境,面对一天远距离挑肥料、高规格挖杉木穴等艰巨任务,面对严寒期间发稍挂起“冰凌”、眉毛变得“白花花”等恶劣气候,依旧以饱满的热情、昂扬的斗志、乐观的态度和永不言弃的精神,向荒山进军,向秃山要绿,正因为他们的兢兢业业、无私奉献,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,赢得了江西省“十大林业基地”的美誉,为日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回看那段光荣历史和艰辛岁月,他们“艰苦创业、开拓进取”的精神,已然成为上甘山的宝贵精神财富,激励着新一代林场人不断奋发前行。
绘一幅绿色发展的崛起图
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”,八十年代末,上甘山林场渐进收获期,通过抚育间伐、分类经营,大力培育大径材,全场总面积153.13平均公里,林地面积7.1万亩,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37.07万立方米,年总生长量2.14万立方米,林木价值约1.22亿元,上甘山林场逐渐过上了“红火日子”。1986年,国家下达采伐计划,林场每年可以根据指标进行限额采伐林木。同时,老百姓对生活物资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,做房子、家具、农具都需要木材,木材一下子成为了紧俏的产品,上甘山林场的发展也迎来了“春天”。
就在那时,第一代职工种下的树苗已经进入采伐期,在钢锯的拉扯声中,林场度过了最为辉煌的时光。对于林场职工而言,造林意味着希望,伐木则代表着收入。在那段时间,林场职工的待遇不错,一线职工的月薪有80多块元。同时,林场还利用剩余资金着手产业布局,根据市场需求开始发展兴办企业,先后创办了木材加工厂、建材厂、藤具厂等国营企业,林场机构不断健全,干部职工队伍稳步壮大,林区水、电、路、讯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,文化、教育、卫生各项事业一步步走上快车道。然而好景不长,由于林业产品单一,受市场经济的影响,木材行情一路低迷,林场发展一度举步维艰。为摆脱困境,1997年,林场决策层反复征求意见、层层开展调研,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,全力攻克“产品结构单一、基础设施滞后、管理体制陈旧”顽疾,唱响“改革发展”进行曲:改革劳动人事、分配制度,实行竞争上岗,干部能上能下,职工能工能干,工资能高能低,彻底打破铁饭碗;深化产权制度改革,改革山林经营机制,实行承包经营,效益与薪酬挂钩;深化机构改革,规范内部管理,提出了围绕“精简机构,转变职能,压缩非生产人员”的思路,进行机构改革和调整,改变林场机构臃肿现象,轻装上阵;开始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,增加收入。特别是21世纪以来,提出“打绿色品牌,做山水文章,创生态效益”的经济发展思路,林场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,上甘山成为宜春市第一、江西省第四大营林林场之一,上甘山林场的发展迎来新的“春天”。
唱一曲科学的奋进歌
我们经历了“因林而生”的壮美,“因林而兴”的辉煌;也经历了“因林而衰”的苦痛,并正经历着“因林而转”的实践。时间的脚步跨入新世纪的2014年,江西省掀起了国有林场改革的浪潮,国有林场改革确定了走公益性改革为主的方向,明确了国有林场改革总体目标为实现“三增一保”,即森林资源增长、林场职工增收、发展后劲增强,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。体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,解决了多年来制约上甘山发展的“瓶颈”问题,逐步建立起一个政企分开、职能配套、权责对等的新林场。改革最显著的变化是林场再无经营性压力。改革之后,林场职工再无后顾之忧,职能由过去的综合经营,逐步转变为单一护林、造林,林场管护水平和生态效益也在逐步提升。十二五期间,按照 “工业强场、 林业富场、民生兴场、绿色美场”的发展战略,全场森林总经营面积6786公顷,森林覆盖率64%;财政收入7364万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11元。林区基础设施日新月异:累计完成公路改造120多公里,实现了所有基层单位通水泥路的目标;林区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,饮水工程稳步推进,解决安全饮水人口2000余人;实行棚户改造,新建了阳光小区,林场所有危房全改造完成;以养老、失业、医疗三大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确立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5%以上。社会和谐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。
写一首和谐发展的进步诗
从最初的白手起家到现在的繁荣发展,从最原始的破土开荒到现在的科学经营,从单一的“杉木”经济到现在的产业齐头并进。弹指一挥间,上甘山林场已经走过了64载风雨岁月,看如今的新上甘山,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。漫步在林间的土路上,早晨的阳光斜射进林中,形成一道道光束,从林中间隙中穿过,带来一股朝气。金色的光晕,让林木活了起来、飞了起来。林间相连的公路仿佛像一条条长龙缓缓游动;分布在各山坳中的小水塘就像一颗颗的水晶珠,熠熠生辉;界线分明的防火带仿佛一条条舞动的绿色绶带;一望无际的绿色王国则像是写意画大师潦潦几笔勾勒出的画卷,纵横恣肆、随心所欲;画面上满是一排排修长的树影,婆娑的身影里是芬芳的油菜花、浓绿如墨的稻田、跃动的鱼儿……使人流连忘返,勤劳的林场儿女用双手绘出了靓丽的家园。
64年的开发建设,一代又一代林业人,高举旗帜,坚守初心,在艰苦创业中拼搏,在艰难曲折中探索;在改革大潮中奋进,在转型跨越中砥砺前行;前赴后继,开拓奋进,创造了无愧于历史、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。
如今的上甘山,自然生态山青水秀,在坚持保护和发展中,实现了从木材生产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变革,森林面积从文革时期的1万亩增长到现在的119460亩;森林活力木总蓄积从不到1万立方增长到41.6万多立方米、全场森林覆盖率达到67.57%;办公用房由原来的零增加到3300多平方米,其中新建和改造分场与居委会办公用房1700多平方米,且水电路、有线电视、网络通讯等设施完善;非公企业从零到30多家,亿元入园项目突破10几家,财政收入从1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1亿多元,职工年收入也从1997年年收入不足4000元,提高到4万元以上。同时,上甘山的知名度和美誉也进一步提升,市先进基层武装部、县财政收入特别奖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先进单位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先进单位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揽入囊中。
林场的发展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宏伟巨制、是一首同心同德的光荣史诗,更是一曲可歌可泣的华丽乐章。党的十九大提出,要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‘千年大计’,把‘美丽’愿景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,这就对我们新时期发展现代林业提出了新要求。林场人没有贪图安逸,而是再定林场发展规划,以国有林场改革和林场转型发展为契机,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林场人、财、物、森林资源管理制度,按照‘五位一体’的总体要求,全面开启林场建设发展和国有森林资源保护的新征程。
打开上甘山的发展规划,“新林场”的美好形象跃然纸上:江西祥丰科技、宏迈纺织等一批重大入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;省级科技示范林基地、桦木莲基地、中药林基地“三大基地”已全部动土施工;1个康养中心和居民休闲广场已规划完成,设计稿已提上日程;坚持生态环境保卫,实施全域禁养、全域治污,对辖区的猪场全部拆除,为生态环境保护“让路”;提质改造集镇排污管道安装,形成商业、休闲、生活、产业等功能区,把上甘山打造成为独具一格的“美丽林场、人间胜境”。
岂曰无碑,山河为证;岂曰无声,林海即名。忆往昔,激情荡漾,展未来,信心倍增。林场儿女们正以艰苦创业的斗志、昂扬进取的热情、团结拼搏的干劲,踏着“绿色引领、跨越赶超”的主旋律,齐力协力共同奔走在建设“小而富、小而美、小而强”的林场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一个“生态完备、事业进步、和谐稳定”的“新林场”一定会屹立在我们的面前!
作者:刘淑贞
单位:上高县上甘山林场
编辑:谭敏
请输入验证码